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科普求真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您的位置: 首页 > 浪费观察 > 浪费看点
“保过费”背后的驾考乱象亟待遏制
加入时间:2020-10-3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海英


漫画/陈彬

  近日,互联网驾校“猪兼强”因被员工向法院申请破产引起关注。这一事件再次将驾考培训行业存在的乱象曝光于镁光灯下。据媒体报道,为了顺利拿到驾照,学员交“保过费”已成为这一行业的普遍现象。(10月29日《法治日报》)
  
  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后,驾校生意越来越红火。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乱象。比如,“猪兼强”破产暴露了驾考培训行业收费标准不透明。再如,驾校招生时承诺随带随学、一人一车,实际上是多则40人一辆车。此外,请教练吃喝司空见惯。
  
  诸多乱象中,驾校向学员收取“保过费”尤需关注。表面上看,是学员为了顺利拿到驾照才交“保过费”。但是,很多情况下,这并不是学员的主动选择,而是某些驾校与考场安全员等互相勾结,变相逼着学员不得不交“保过费”。有学员透露,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交“保过费”,考科目三时,旁边的安全员“使坏”,第一遍、第二遍考试没合格,最后听教练话交了“保过费”才顺利通过。有教练也指出,考场安全员会在摄像头看不见的地方打手势指导考生行车。
  
  也就是说,收取“保过费”是驾校与考场安全员等的合谋,两者都是分肥者。对驾校来说,先以低价为噱头吸引学员报名,再收取“保过费”,既能从中“分肥”,也能与考场相关人员搞好关系,还能提升考试通过率,等于提升驾校形象。而考场安全员则通过帮助学员考试作弊,显然也会从“保过费”中获得利益。对学员来说,不交“保过费”很可能考试通不过,而交“保过费”则增加了学车的灰色成本。而且因考场安全员参与作弊,给学员考后日常驾驶埋下安全隐患。
  
  “保过费”背后隐藏着的驾考乱象亟待遏制。驾校应该向学员一次性明明白白收取驾考培训费用,而不是先玩低价收费再玩“保过费”的把戏,涉嫌侵犯学员权益。驾考环节,应该严格实行电子监考,杜绝人员作弊。关于驾校收费,虽然目前驾校收费标准主要由市场来定价,但有地方规定,驾校培训费应明码标价,驾校除向学员收取培训费外不得向学员强制收取其他费用。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学员不交“保过费”考试难通过,实为变相强收。
  
  所以,应该坚决取缔驾培行业收取的“保过费”。“保过费”实际上是一种乱收费,而且这种收费还涉嫌伴随多种违法,比如“保过费”中“包过”二字涉嫌虚假宣传,因为驾考涉及交通法规理论考和多种实操考试,考试能否通过存在不确定性。而且,“保过费”还牵扯到贿赂、作弊等违法问题。有关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场监管,在电子监考的同时要彻底消除监管死角,不给考场安全员及有关人员参与作弊的机会。这既能有效遏制驾培驾考领域乱象,也能进一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截至2020年6月,中国机动车驾驶人4.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亿人,占驾驶人总数的90.9%。这是我国身处汽车社会的真实反映。只有严格规范驾培环节收费,加强驾考环节监管,才能确保驾驶人合法权益,保证驾考是真合格。当然,驾培行业涉嫌虚假宣传、欺诈等乱象,也要进行针对性治理。
  
  北京青年报(2020年10月30日第A02不版)


(责任编辑:南风)
 
 
 
习近平: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
习近平: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习近平: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
习近平: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
 
昨日重现
六个小故事看中国生态第一市的小康
 
外出就餐当心隐形消费
诱导消费者办卡,这样“美发拓客”也是一种
【图说】分心
收看微短剧小心别被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珍爱地球
关注森林防火 守护绿色家园
厉行节约 珍惜粮食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
 
体育馆禁止外人入内,背后是特权思维
“新形象工程”背后是“老毛病”
“新形象工程”是乱决策的新变种
谁在农业试验田里“放高产卫星”?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阳泉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
民用航空计量管理规定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
 
 
孩子网  低碳经济  绿金生物网  节能减排网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吉林省人民政府  方法网  绿金生物网  节约网  吉林科技网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