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首  页 浪费要闻 领导视线 浪费酷评 浪费现象 综合治理 浪费警示 浪费根源 专项探讨 浪费危害 产品黑榜 人物专栏 走向节约 浪费曝光
浪费观察 政策法规 资料总汇 理论研究 统计数据 国际信息 视频之窗 书刊园地 科普求真 变废为宝 生活妙招 专题荟萃 展 览 馆 社会广角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专栏 > 人物观点
今天的学习方式带给未来教育的启发
加入时间:2020-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翁文艳


“数字鸿沟”扩大,在线教育效果难以取代线下——

今天的学习方式,将给未来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在线教育作为一场教育变革,不仅能帮助一些学校补足其无法提供的课程,而且也可以满足学生居家学习或是选修、重修某些课程的需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下的在线教育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在线教育与线下课堂相比更难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有效性亟待提升等。
  
  在线教育如何有效控制城乡差距的扩大、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都是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在线教育,让城乡差距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疫情下在线教育尽管做到了“停课不停学”,但也有专家质疑,在线教育是在促进教育公平还是在扩大教育不公?事实上,疫情期间一些地区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的确在不断扩大。
  
  首先,从疫情期间我国在线教育实施情况来看,在线教育有拉大城乡教育不公的趋势。以甘肃平凉市为例,这次疫情期间虽然通过在线平台对3万教师、38万学生全部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注册并完成网上培训,但通过三四个月的在线教育,发现教育信息化不仅没有如大家所期望的那样填平“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反而有拉大教育不公的趋势。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弱、自律性差的学生因缺乏城镇学生那样完备的在线学习条件和父母积极有效的辅助支持而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居家在线学习加大教育不公的问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今年4月最后两周对英国4559户家庭展开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居家学习让家庭辅导和支持不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拉开了差距,加大了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教育不公。再次,从长远来看,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技术变革也可能使城乡孩子之间的鸿沟更加扩大。数据显示,城镇孩子更多利用互联网技术学习更广泛而前沿的知识信息。相比之下,农村孩子大多数因为缺乏父母的积极陪伴与正面指导,更多利用手机进行娱乐游戏。如果缺乏父母的正面管教和教师的有效指导,IT技术带来的可能是城乡学生之间更大的“数字鸿沟”和更大的教育不公。
  
  疫情防控常态化,如果能将适合农村贫困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快捷、便利地提供给他们,并配备优质的师资予以相应的高质量指导,就可更有效地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孩子的学习,提升其学业成就进而帮助他们通过教育脱贫而改变命运。建议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工具方面的配套支持,同时对在线教育进行实时质量检测,让教师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给予教学帮助与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供城镇优质师资的定期在线辅导。
  
  在线教育效果难以取代线下课堂,线上线下如何更好融合?
  
  据中国教科院2020年3月开展的一次面向全国近18万名教师的调研,结果发现48.96%的教师表示“在线教学效果一般”,这也是占比最高的选项。如何提升在线教学的效果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学生表现出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意愿和动力不足、不会自己规划和管理时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等,再次证明在线教育很难取代线下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在线教育必须采取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促进基于学生中心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速度以及适合的学习方法等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实现现代教育下的“因材施教”,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后兴起的一场全球教育变革。翻转课堂并不等同于教师录制线下的课堂教学课程、然后把课程从线下搬到线上进行学习,而是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的主要做法包括:(1)教师提前录制好课程讲解视频作为预习的工具,让学生在家里提前看录制好的视频,以保证每个学生是有准备的来到课堂学习。与传统的学生在家阅读的预习方式相比,教师提前录制好的授课视频能让课程内容中的信息更清晰、更突出重点地传播给学生,也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2)教师把节约下来的课堂时间更多地为学生提高个性化帮助和差异化教学,并将关注点从自己要教的内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上。例如,在课前视频上呈现比较容易理解的认知内容,在上课时间增加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为表现好的学生提供难度更高的挑战性问题等等。教师通过重新安排课堂时间,运用小组辅导、同伴教学法、视频故事提问法、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上差异化教学的效率,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所需的及时帮助。(3)翻转课程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提供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并进一步提供学生自主创造内容的机会,推动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低层次的记忆、理解、运用逐渐发展到高阶思维的分析、评价、创造,实现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目的。
  
  利用“教的道具”和“学的道具”,让学习更有趣
  
  这次疫情期间,全国在线教育暴露出来一个最大问题是缺乏教师的在场教学管理,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很多教师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被动选择了线上教育,导致因为在线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和技术设施设备本身的准备不足,而影响了其课件制作的生动性和在线互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原本就对学习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兴趣,导致缺乏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在线教育如何借用游戏的原理,利用IT技术升级教学工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利用AR/VR等前沿技术制作成教学工具以提升在线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情境性,而不是简单地把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据了解,我国疫情期间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网课模式,都是精选本地区一些优秀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录制一批录播课,让本地区所有学校共享,虽然也实现了本地区优质师资授课的共享,但是形式比较单一,相比线下课堂有教师的现场教学组织和管理,网络课程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顾明远先生有句经常说的话:“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IT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帮助教师进行授课的“教的道具”,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学的道具”。可见,在线教育的本质是通过IT技术辅助学校开发教学工具资源,助力教师设计更有趣、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趣味性、实用性,进而吸引学生投入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目前,简单地把纸质版的教科书搬到电子设备中成为电子教科书,或是简单录制线下的教师授课搬到线上,这些都还不是IT技术用于教育的最大优势。IT技术用于教育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是:互联网技术公司与教育部门、学校紧密合作,针对不同学科知识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等前沿IT技术提供相应的教学工具解决方案。目前,我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上线数量已超过1000个,注册用户接近80万,未来发展将更快。建议:(1)学校教师应熟练掌握新技术,并运用新工具引导学生开展有趣、有效的教学,吸引学生投入神奇的学习探索过程;(2)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与互联网技术企业和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与教学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工具,如AR/VR实验室的各种教学情境软件;(3)主管部门应及时制定AI教学工具开发与运用的制度规范,加强质量监管。当然,在中小学校推进在线教育的变革过程中,仍需要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具体实际,根据地方现有的新基础设施和学习设备的条件、教师对在线教育理念和技术工具的掌握程度、学生学习所处的水平等逐步探索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方式等,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翁文艳,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3日15版)


(责任编辑:南风)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
拿起一包“沙琪玛”,习近平问了一个大问题
关于新质生产力,习近平强调这几个关键词
政协联组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绿色化、低碳
 
昨日重现
六个小故事看中国生态第一市的小康
 
警惕“防伪码”沦为制假售假幌子
陷阱
"网红神药"致2人死亡106人住院!海淘需谨慎
必须警惕和纠治“新形象工程”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年向下发文860份,莫让形式主义折腾基层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新形象工程”背后是“老毛病”
“新形象工程”是乱决策的新变种
谁在农业试验田里“放高产卫星”?
急功近利,毁了我们的国家队
 
节约用水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
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孩子网  低碳经济  绿金生物网  节能减排网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吉林省人民政府  方法网  绿金生物网  节约网  吉林科技网  
Copyright 2013  ©  浪费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吉林省双软企业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企业
2008年、2009年“优秀创业项目” 2008年“绿色网络文化产品” 2006年、2007年“优秀科普网站”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2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